罗老师点评苹果AR会不会过于草率了

来自版块 深度
259
0
苹果不一定能成下一个时代的霸主,但最有可能是AR革命的发起者。

刚回科技圈,罗老师又忍不住「嘴痒」了,这次「中招」的友商是苹果。

7月10日,罗永浩在直播时聊到下一个创业方向AR,顺便点评了一下这个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苹果公司。他认为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,称将带领自己的新公司直接参与平台级革命,同时不看好这个革命者会是苹果,「因为平台革命的时候,新世界的霸主永远不是之前旧世界的霸主」。

有意思的是,就在第二天,「苹果专属爆料师」郭明錤给出了关于苹果AR/MR头显的最新预测,称苹果预计2025或者2026年将发售第二代头显,届时出货量将达到1000万台。

严格意义上来说,这两个预测不冲突。罗永浩和库克都认为AR替代的是智能手机,那么1000万台只是渗透了智能手机不到1%的市场(注:根据IDC,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3.8亿部),就算苹果3年后真的做到,也不意味着罗老师「惨遭」打脸。

更何况,苹果AR/MR头显难产是行业公认的事实。推出时间从最早预测的2019年一拖再拖,今年就连此前一点消息没有的谷歌,都展示了一个AR眼镜的概念机视频,苹果却再次跳票。而多次准确预测苹果产品的郭明錤,也在头显上屡遭打脸。

AR 能否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还是未知数,而如果这场革命真的在未来几年发生,鹿死谁手不好说,但最有可能的革命发起者,今天来看依然是苹果。

01

3年预计卖1000万台,苹果掀起AR热?

时至今日,苹果官方从未透露任何关于AR/MR头显生产研发的进展,分析师(以天风国际郭明錤为代表)和外媒爆料是主要的信息来源。

其中拥有多个苹果产业链信源的郭明錤,预测可信度相对较高,比如今年多家外媒猜测苹果可能会在WWDC上公布AR眼镜时,他就曾预测苹果大概率不会在今年的WWDC上公布(事实也是如此)。

而在过去一个月里,郭明錤连续发文,做出多条对于苹果AR眼镜的最新预测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
第1代苹果头显将于2023年1月发布,并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售。

第2代苹果头显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,可能按售价高低分为两个机型,供应商会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出货。

受益于第2代高低两款的定价策略,苹果AR头显出货量可能在2025年或2026年达到1000万台。

B7B39267D2FA2F36D184A6591A173082D17E95E2_size546_w798_h696.png


基于可见的成本,大多数预测都认为苹果头显的价格不会便宜。有报道称,苹果第一代头显的价格可能在1000到3000美元之间。市面上,Quest起售价为399美元,HTC的Vive起售价为799美元,微软的HoloLens 2起售价高达3500美元,横向对比来看,苹果的这个价格区间不低。

上述预测中,「2025年达到1000万台出货量」是最值得关注的指标。对于消费级硬件来说,1000万是一个重要的门槛。VR行业正是在Meta推动下,将硬件出货量做到了千万量级(注:根据IDC,2021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1120万,Meta约占80%),才带来了去年至今元宇宙的热潮。

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:苹果AR头显能在2023年顺利上市。事实上苹果此前已经多次跳票,甚至有悲观的从业者认为:2025年别说1000万台,能见到1台都算不错。

02

苹果AR眼镜为什么难产?

库克第一次谈及AR是在2017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上。但苹果启动相关项目远在此之前,根据彭博社,苹果AR/MR头显早在2015年就正式立项,代号为T288,包括两款产品:

一是代号为N301的VR头显,外形类似Oculus Quest,兼具部分AR功能,为随后发布的N421做铺垫,预估售价在300-900美金;二是代号为N421的AR眼镜,外形酷似墨镜,技术难度更高,功能更强大,坊间称其为「Apple Glasses」(苹果眼镜)。

N301 的操作系统代号为「rOS」的「realityOS」,同时将搭载苹果最先进的芯片技术,芯片整体性能或将超过Mac M1芯片,并自带应应用商店。

2006 年

苹果开始申请相关专利,一个插手机的头戴式显示器。

2013 年

苹果收购以色列3D体感技术公司PrimeSense,为AR/VR应用提供三维传感、动作捕捉以及高精度测量技术。

2015 年

苹果宣布收购AR公司Metaio与Faceshift,进一步提升AR景象创建能力与面部表情捕捉技术。

2015 年

苹果AR/AR头显设备正式立项,代号为T288的AR/VR项目,包含两VR头显和AR眼镜。

2016 年

收购了面部表情分析工具开发公司Emotient,可优化人脸识别系统,分析用户表情及反应,还可为用户创建虚拟化身。

2016 年

苹果再次收购了一家AR公司Flyby Media,增强3D空间感知能力。

2017 年

苹果发布移动端 AR 开发工具集合 ARkit,后每年更新。

2017 年

苹果收购了

SensoMotoric Instruments,该公司正在开发智能眼镜的眼动追踪技术。

2018 年

苹果完成了对美国全息系统和材料初创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的收购,为AR头显提供超高清全彩色显示以及轻量化显示屏设计。

2018 年底

彭博社报道,跨多个部门从事AR项目的苹果员工人数估计约为1200人。

2019 年

苹果AR/VR头显项目被传中止。

2020 年

苹果在AR/VR内容领域收购了VR体育内容公司NextVR与VR动画公司Space。

2021 年 2 月

有开发人员在苹果App Store的上传日志和开源代码中找到了对“realityOS”的引用。2021年12月8日,苹果为AR设备申请了“realityOS”商标。

2022 年 6 月

WWDC22,既没有MR头显也没有XR操作系统 RealiyOS。

从项目启动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7年,这两款产品始终没有走出苹果的实验室。从2019年开始,每年都有传言苹果的头显或者眼镜即将面世,但从1月的春季发布会,等到6月的WWDC,再到9月的秋季发布会,每一次外界对苹果 MR/AR 现身的预测都会落空。

今年 WWDC 开始前,苹果头显操作系统「Reality OS」申请商标信息被曝光,燃起了大家在大会上看到头显的希望。但大会当天既没有头显,也没有RealiyOS,希望再次落空。

CEDA55DBAADEE4C44B4A41B83C21CE480A1E3908_size922_w1080_h781.png

ARKit 6 |图片来源:苹果官网

苹果AR眼镜为什么如此「难产」,部分人难以理解。六年前微软就做出了一体式的AR头显HoloLens,创业公司Magic Leap也在2019年发售了小型化的AR眼镜,还有国内外的一些创业团队,也曾在过去几年陆续拿出AR眼镜。拥有十倍甚至百倍产业链资源的苹果,似乎没有理由至今做不出来。

从公开信息来看,直接的原因是技术和供应链问题。正如郭明錤分析所说,苹果 AR 的下一个目标发布日期,可能反映了业内所有玩家都在寻求克服的技术障碍。

郭明錤称,苹果AR设备中的许多软件功能(例如高级人体检测)现已面世,但计算量非常大,要求的移动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超出了眼镜产品的当前能力。

使这些 AR 设备更轻巧,以便可以长时间佩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。早年报道中有知情人士透露,苹果公司已经探索将轻质的航空航天或复合材料用于AR设备,但这些材料的批量生产成本仍然很高。

苹果 AR/MR 头显中将使用到的关键零部件Pancake透镜,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与上一代 MR 头显(Quest、Vive等)中使用的菲涅尔方案相比,Pancake方案成像质量更好,也更加轻薄,但此前工艺并不成熟,无法大规模运用。

过去几年随着技术发展,Pancake方案商用化成为可能,但目前的成本依然不低,根据郭明錤7月最新的爆料,明年发布的苹果1代头显将配备2个3P(3P指的是有3个镜片Pancake模组,总成本达到30-40美元(约201-268元人民币)。相比之下,Quest 2、Pico Neo 3等 VR 一体机使用的菲涅尔透镜,成本约为每片15-20元(一个头显需要2片),前者成本是后者的6-7倍。

但是更好的技术不成熟,苹果大可以退而求其次,拿出一个和Meta、Magic Leap或者HoloLens类似甚至稍好的产品并不困难。

但苹果没有选择走捷径,这个赛道的所有玩家都在说AR是下一代智能硬件平台,但可能只有苹果是真的在全力践行这一点,这也是行业对苹果第一代AR产品始终抱以极高期待的原因。

03

对于AR,苹果意味着什么?

当下这轮AR产业热不超过10年,但AR技术其实已经有超过70年的历史,早在上世纪末,AR 设备就已经被大量运用于军事等领域。

这轮AR热的本质,是由于产业侧计算能力、光学显示等技术的提升,让AR设备得以小型化、一体化,有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潜力。甚至从长远看,有望替代智能手机,成为下一代通用移动计算平台。

但把计算机从智能手机移到眼镜上的难度,不亚于甚至超过当年把PC的计算能力装到巴掌大的手机里。一方面,要把小型化已经做到极致的手机(目前手机重量为150-200克),压缩到更小的眼镜上(能长时间佩戴的眼镜重量一般在50克以内);另一方面,设备的显示从几十平方厘米的二维屏幕扩大到视野能及的现实空间,所有显示技术要推倒重来,对芯片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会大幅提升。

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。但想要变革发生,产品体验首先需要跨过消费者能接受的最低门槛,从这一点上,过去的AR硬件开发商没有一个真正做到,其中最大的难题就卡在如何让AR设备小型化。

微软HoloLens前后研发近十年,还专门定制了 HPU 处理器,成功实现设备的一体化(把芯片、电池等模组都装进头盔里),但体积和重量(2代约500g)决定这款产品只能在有限的ToB场景使用,上市六年只卖出20-25万台。

全部评论 0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
返回顶部